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長的古代音樂舞蹈長廊。
  在它492個有壁畫的洞窟中,有270個洞窟繪製了飛天。舞蹈演奏者 3400個,樂隊500組,樂器4500多件,這個數量可以組成世界上最大的歌舞劇團和交響樂團。敦煌壁畫里可以找到千百年間,中原和西域所有流行過的舞蹈樣式。
  開鑿於初唐的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畫上,描繪了盛大的樂舞場面。學者們認為,經變畫中的樂舞形象,正反映了隋唐時期宮廷音樂的盛況。
  或許,從這一幕勝景中,我們可以“穿越”回遙遠的盛唐——某一個屬於李隆基與楊玉環的中秋月夜。貴妃抱琵琶,玄宗執羯鼓。一支《霓裳羽衣曲》,一對曠世情侶,只有這石窟中的色彩穿過了漫漶的年月。
  被穿越的敦煌壁畫① 畫上舞樂
  貴妃抱琵琶,玄宗執羯鼓
  盛唐的中秋夜,琵琶反彈
  唐天寶年間。這是一個中秋夜,朗月高懸。驪山北麓,華清宮裡燈火通明。
  唐玄宗李隆基,正在殿內饗宴群臣,宮廷樂隊高奏大曲。
  這一夜是特別的——由他親自譜曲,愛妃楊玉環編舞,共同導演的宮廷盛宴,就在這中秋之夜盛大上演。
  為了這一晚,玄宗選了上等歌舞樂伎和宮女數百,在那皇家果園——梨園裡,創立了藝班,親任指揮,與玉環日夜排演。玄宗與貴妃,在一群身著霓裳羽衣的宮娥中共舞,珠聯璧合。
  這就是後來流芳百世的《霓裳羽衣曲》。從此以後,“梨園”也成了戲班的代名詞。
  這個風流皇帝,是個不折不扣的音樂家。相傳,李隆基曾夢游月宮,見身穿霓裳羽衣的仙子,在天上仙樂中翩翩起舞。醒來後,他一直念念不忘,甚至上朝的時候都懷抱一隻玉笛,偷偷試音。
  後來,他終於把夢中仙樂想起來了,遂創作出這部宮中大曲,由能歌善舞的楊貴妃在梨園中排練。
  《霓裳羽衣曲》在中秋夜大放異彩,從此各藩鎮也排演此曲,廣為流傳。
  “天闕沉沉夜未央,碧雲仙曲舞霓裳;一聲玉笛向空盡,月滿驪山宮漏長。”說的就是當年玄宗朝上奏響《霓裳》曲的情景。
  很多年以後,白居易寫下“千歌萬舞不可數,就中最愛霓裳舞”的詩句。他對此曲著迷至深,以至於吟詠不斷,《琵琶行》、《長恨歌》中到處是玉環“風吹仙袂飄飄舉”的舞姿。
  然而,這曾經風靡朝野的神曲,卻在安史之亂之後曲終舞破。一對曠世情侶,譜下諸多梨園名曲,寫下愛情神話,卻也因這段風流而斷送江山。
  “新豐綠樹起黃埃,數騎漁陽探使回。霓裳一曲千峰上,舞破中原始下來。”杜牧這首《過華清宮絕句》與白居易《長恨歌》中“漁陽鼙鼓動地來,驚破霓裳羽衣曲”的詩句,有著異曲同工之妙。江山破碎,《霓裳羽衣曲》也在大唐的宮廷中銷聲匿跡,連曲譜都失散難尋。
  如今,唯有在敦煌壁畫里,方能探尋出那曾盛行於唐朝的宮廷舞步、西域之音的蹤影。
  反彈琵琶。在那個為人難忘的中秋夜,豐腴的貴妃,可以這樣的姿態為那個夜晚畫上最驚艷的一筆?
  還是回到幽深的洞窟去尋找答案吧。
  莫高窟第220窟的壁畫中,是金沙鋪地的殿堂,28人的樂隊分列兩旁,來自西域和中原膚色各異的樂伎們坐在大方毯上,正如白居易《霓裳羽衣歌》詩中所雲:“磬、簫、箏、笛遞相攙,擊、擫、彈、吹聲邐迤。”
  畫面上,舞蹈者各站在一個小圓毯上,或騰踏,或旋轉。研究者認為,這正是從西域傳來,流行於唐代的“胡旋舞”、“胡騰舞”的形象展示。
  “胡旋舞”、“胡騰舞”多見於史籍,常常被唐代詩人們吟唱,風靡朝野。
  據說,安祿山擅跳胡騰。此君雖然體格胖壯,跳起胡騰卻身輕如燕。
  而胡旋舞則是楊玉環的專長。《舊唐書·音樂志》有雲:“舞急如風,俗謂之胡旋”。白居易有詩贊曰:“……心應弦,手應鼓。弦鼓一聲雙袖舉,回雪飄颻轉蓬舞。左旋右轉不知疲,千匝萬周無已時。人間物類無可比,奔車輪緩旋風遲。”
  玉環的這一手胡旋絕技,讓唐玄宗傾心不已,如遇知音。因此她一進宮,李隆基便大喜過望地說,“朕得楊貴妃,如得至寶也!”
  楊玉環還是個琵琶和擊磬高手,她演奏時“拊搏之音泠泠然,多新聲,雖梨園弟子,莫能及之”。
  那麼,在那個中秋之夜,手抱琵琶登場的玉環,仙袂飄動,急轉如風,在“千匝萬周無已時”之際,或許就跳出了那個“反彈琵琶”的絕美身姿。
  這個姿勢頻繁出現在敦煌壁畫上,被譽為最美的敦煌舞姿。
  最著名的形象,來自莫高窟第112窟。畫面上,伎樂天手持琵琶、半裸著上身翩翩翻飛,搖曳生姿,項飾臂釧則在飛動中叮噹作響。突然,她一舉足一頓地,一個出胯旋身,反舉琵琶過頂,使出了“反彈琵琶”的絕技。整個天國為之驚羡不已,時間也不再流逝。
  敦煌的啟發。讓眾多現代舞蹈家激動不已,也難住了他們。
  琵琶被反舉過頭,還能演奏嗎?音樂家們紛紛搖頭。唐代畫工畫出的這個形象,或許僅僅是當年舞者的炫技表演。
  1979年,大型民族舞劇《絲路花雨》中,舞蹈家們終於把那個高難度的“反彈琵琶”的舞姿演繹了出來。
  還有許多現代藝術家,因敦煌的啟發創作出傳世之作。
  京劇大師梅蘭芳在他編創的《天女散花》中,將戲曲中原本傳統的水袖,改為如同飛天一般長長的綢帶,靈動飄逸。
  著名舞蹈家高金榮根據飛天的手勢,獨創了《敦煌手姿舞》,季羡林先生為其題詞:“舞從敦煌來”。
  如今,“緩歌曼舞凝絲竹,盡日君王看不足”的霓裳神曲已不再,但敦煌壁畫還在激發藝術家的靈感。莫高窟是一場上演千年,持續至今的歌舞盛宴。
  說名詞
  飛天舞美
  中國古代把歌舞百戲中的藝人統稱為伎。而在佛國世界里,飛天和其他從事音樂舞蹈表演的形象就叫“伎樂天”。“天”是一個特殊的階層,比菩薩的地位要低一點,實際上是菩薩的侍從,他們可以在天上自由地飛翔。
  飛天最早起源於印度,印度飛天的形象大都是身體很強壯的男性,敦煌飛天總數接近6000身,每個時代的飛天都有鮮明的時代特征,從中可以看出外來飛天變身中國式飛天的完整軌跡。
  莫高窟早期北涼石窟中的飛天就是典型的男性形象,帶有明顯印度和西域風格。
  到了西魏時期,西域飛天與中原飛仙融合在一起,身姿開始變得清瘦飄逸。
  隋代洞窟完全擺脫西域飛天的影響,而以中原女性形象取而代之,從此以後飛天越來越女性化。到唐朝,飛天從不食人間煙火的天使變身為楚楚動人的宮娥舞女。
  唐代飛天姿態舒展,服飾華麗,達到後世無法企及的高度。飛天用舒展飄逸的綢帶,顛覆了西方天使帶翅膀的傳統形象。因此,有人說,敦煌藝術是“飄帶的藝術”。
  古樂器陳列館
  敦煌莫高窟壁畫中有音樂題材的洞窟達200多個,繪有眾多樂隊、樂伎及樂器,據統計不同類型樂隊有500多組,吹、打、拉、彈各類樂器40餘種,總共有4549件樂器,從北涼到元代十個朝代,囊括了打擊樂,吹奏樂,彈撥樂和弦樂四大門類。其中既有中原傳統的,又有西方舶來的,也有敦煌本土的,堪稱一座畫在牆壁上的古代樂器陳列館。
  根據對壁畫中樂隊配器的調查,學者認為敦煌壁畫中的樂器顯示唐代十部樂中的“西涼樂”的特征。
  十部樂是在隋末《九部樂》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宮廷宴樂,通常用於朝會大典,是華夏和各少數民族音樂的大集合。《舊唐書·音樂志》中記載了每部樂的樂隊編排。
  莫高窟第220窟中描繪的樂隊奏樂、舞伎跳舞的場景。兩側樂隊共有28人,樂人膚色各有不同,演奏著中原漢民族的樂器、西域少數民族的打擊樂、吹奏樂和從外國傳入的彈撥樂等共15種,很像現在的交響樂隊。
  (原標題:盛唐的中秋夜,琵琶反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xz99xzows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